在新地建築部服務了30年的李國芳(George), 如果說建築是他的事業,那麼陪伴年輕人同行成長,便是他的「志業」。當很多人也在抱怨「一代不如一代」之際,George卻認為只要有一點鼓勵和足夠的指示,這一代的年輕人一樣可以振翅高飛。
矢志成為年輕人的「嚮導」
George為人師傅的履歷,跟他的資歷一樣豐富:多年來與他共事的年輕同事,大多視他為亦師亦友;他同時在「師徒創路學堂」(新地與突破機構合辦)擔任導師長達十年;工作以外,George更協助一些被判感化令的年輕人改過自生。可見他一年365日,幾乎也是與年輕人同行:「我的教會本來服務戒毒人士,後來轉為幫助一些被法庭判處感化令的年輕人,而我與太太會定期陪同他們的父母探望這班青少年,從中給予一點協助和輔導。」他接待的年輕人,不少都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,惟當中的結局有喜有悲 — 有的成功突破框框,找到自己的志趣;有的卻被困於絕望的情緒中,選擇結束生命。George坦言這些不幸,令他明白到自己的力量有限,卻無礙他與年輕人同行。他認為這份忠於使命的決心,或許是源於他的信仰。
學習認真做「小事」
建築行業講求刻苦耐勞,這樣的工作環境,往往能磨練出一個人的意志。常說年輕人無目標,George認為透過工作,可以重建責任感和好習慣,從而慢慢導正人生。「其實返工最重要不是學做工,而是學做人。成長路上容易迷失,我能夠做的,就是用正面的方式激勵他們,讓年輕人從工作中明 白,即使他眼中的小事,其實也是十分重要。簡單如影印或做filing(儲存檔案),若果不認真去做而亂入資料,其他同事便很難找到相關檔案,嚴重影響工作進度。」George 笑言沒有工作是小事,因為若輕看自己手上的「小事」,絕對會壞了團隊的「大事」。
以「慈父」心態面對年輕人
George的兩個兒子已二十多歲,所以他與年輕人相處亦頗有心得:「想當年對著一些前輩,他們一走過來彷彿會散發一種威勢,令你戰戰兢兢,乖乖服從;但今天的年輕人需要被尊重,他們較易受朋輩影響,所以只有他當你是朋友,才會願意聽你的話。」George曾遇過一個因為每晚打機而經常遲到的徒弟,換作別人可能已經氣炸,但他卻選擇每朝致電提醒徒弟準時上班:「其實我並不生氣,因為他只是沒有人糾正壞習慣;我的期望亦很簡單,就是希望他能夠建立一份責任心。」結果George做了一個月「人肉鬧鐘」,那徒弟終能準時上班。這件小事證明,教導年輕人,講大道理未必有用,反而付上愛心和堅持,才能真正改變年輕人的心。
後記
George像一塊「磁石」,特別吸引年輕人,自然有他的原因,皆因他連別人的年輕員工,也毫不吝嗇分享自己的知識和經驗。訪問當日他身旁兩位同事阿健和阿強正是如此 ─ 阿健本來在一間顧問公司工作,因為舊公司與新地合作而與George認識,但阿健沒想過George對自己這個「外人」,也很樂意分享知識和經驗;至於阿強則是因為舊公司接下了George居住大廈的維修工程,身為大廈法團主席的他,經常提點阿強怎麼能把事情做好,令他獲益良多。二人笑言,當George邀請他們加入新地時,他們想也不想便答應了,希望能延續這段師徒關係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