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,建築部團隊積極引入新技術,提升施工質素和安全,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。興建中的元朗The YOHO Hub繼今年八月,透過嶄新的「轉體式」橋樑裝嵌施工技術,僅用四天便令連接港鐵屯馬線元朗站的行人天橋橫空出現,而新地亦成為香港首個引入此技術的發展商;建築部近月再向難度挑戰,以同樣方式「變」出更大型的行車兼行人天橋。《新地動態》把握機會邀請了建築部,跟同事講解這創新的施工方法。
小記:「轉體式」橋樑裝嵌施工法是怎樣操作?
答:先在地盤內搭建好轉盤及轉動系統,連接已搭建的完整橋身結構,然後在短時間內將它平面180度轉動至預定位置,跟對面的接收臨時鋼結構用垂直鋼纜連接後,再緩緩地降下橋身直至穩固在預先安裝到位的永久支座上。原理就像一把放大了的街市天秤,分別只是這「天秤」一邊是橋身結構,另一邊則是重達1,200多公噸的鋼胚而已。
小記:聽來原理很簡單……
答:永遠看似簡單的事,都需要大量準備工夫。為此我們集合了超過300位富經驗同事、專家顧問及分判代表制訂整個施工細節,並特別向海外的橋樑專家、吊運及機械獨立顧問諮詢意見;另外團隊亦運用BIM製作動畫,向政府部門和鐵路公司講解整個設計、安全措施及施工過程等。其實轉體式裝嵌較傳統施工昂貴2.5倍,但因為好處多,例如令整個工期節省近六成時間,將對區內交通和附近居民影響大大降低,故此新地仍願意投資在此項新技術上。
小記:施工過程遇到甚麼困難?團隊又如何克服?
答:最大的困難是時間和空間都很有限!首先為避影響交通,我們每次須向輕鐵申請隔電,施工時間只有凌晨約兩個小時,於配合取得輕鐵特別許可後工作,可謂分秒必爭。另外從短片你也可以見到,施工地點夾在屯馬線元朗站、公共運輸交匯處、輕鐵元朗總站和新元朗中心基座之間,貼近屯馬線高架路軌及於輕鐵路軌領空,空間非常有限,大大增加施工難度。所以在前期設計階段,我們已開始利用建築資訊模擬(BIM),預先模擬處理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,令施工時更加安全快捷。
小記:施工位置就在鐵路之上,安全要求會否更高?
答:一定會!為確保安全,連接橋身和轉盤的鋼纜額外預留多一倍的安全運作負重能力(SWL, Safe Working Load),而且實際操作時最多只會使用至設計八成SWL。另外整個轉動系統設計,理論上足以抵擋到高達10號風球的風力。十月我們預算轉橋時,就接連遇上「獅子山」和「圓規」兩個八號風球,最後當然是在無驚無險下通過考驗啦!
小記:這項新技術是公司首創嗎?
答:其實在外國和內地也有採用過類似的技術,新地應是香港首家採用「轉體式」橋樑裝嵌技術的發展商。事實上今次施工,得到了內地和海外工程界注視和肯定,我們更因此接獲購買相關技術及設備的查詢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