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站使用的Cookie来确保您获得我们网站上的最佳体验。浏览更多
Skip to main content
新地人

与年轻人同行的「志业」— 建筑部李国芳

30.12.2017


在新地建筑部服务了30年的李国芳(George), 如果说建筑是他的事业,那么陪伴年轻人同行成长,便是他的「志业」。当很多人也在抱怨「一代不如一代」之际,George却认为只要有一点鼓励和足够的指示,这一代的年轻人一样可以振翅高飞。

矢志成为年轻人的「响导」

George为人师傅的履历,跟他的资历一样丰富:多年来与他共事的年轻同事,大多视他为亦师亦友;他同时在「师徒创路学堂」(新地与突破机构合办)担任导师长达十年;工作以外,George更协助一些被判感化令的年轻人改过自生。可见他一年365日,几乎也是与年轻人同行:「我的教会本来服务戒毒人士,后来转为帮助一些被法庭判处感化令的年轻人,而我与太太会定期陪同他们的父母探望这班青少年,从中给予一点协助和辅导。」他接待的年轻人,不少都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,惟当中的结局有喜有悲— 有的成功突破框框,找到自己的志趣;有的却被困于绝望的情绪中,选择结束生命。 George坦言这些不幸,令他明白到自己的力量有限,却无碍他与年轻人同行。他认为这份忠于使命的决心,或许是源于他的信仰。

学习认真做「小事」

建筑行业讲求刻苦耐劳,这样的工作环境,往往能磨练出一个人的意志。常说年轻人无目标,George认为透过工作,可以重建责任感和好习惯,从而慢慢导正人生。 「其实上班最重要不是学做工,而是学做人。成长路上容易迷失,我能够做的,就是用正面的方式激励他们,让年轻人从工作中明白,即使他眼中的小事,其实也是十分重要。简单如影印或做filing(储存档案),若果不认真去做而乱入资料,其他同事便很难找到相关档案,严重影响工作进度。」George 笑言没有工作是小事,因为若轻看自己手上的「小事」,绝对会坏了团队的「大事」。

以「慈父」心态面对年轻人

George的两个儿子已二十多岁,所以他与年轻人相处亦颇有心得:「想当年对着一些前辈,他们一走过来仿佛会散发一种威势,令你战战兢兢,乖乖服从;但今天的年轻人需要被尊重,他们较易受朋辈影响,所以只有他当你是朋友,才会愿意听你的话。」George曾遇过一个因为每晚打机而经常迟到的徒弟,换作别人可能已经气炸,但他却选择每朝致电提醒徒弟准时上班:「其实我并不生气,因为他只是没有人纠正坏习惯;我的期望亦很简单,就是希望他能够建立一份责任心。」结果George做了一个月「人肉闹钟」,那徒弟终能准时上班。这件小事证明,教导年轻人,讲大道理未必有用,反而付上爱心和坚持,才能真正改变年轻人的心。

后记

George像一块「磁石」,特别吸引年轻人,自然有他的原因,皆因他连别人的年轻员工,也毫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。访问当日他身旁两位同事阿健和阿强正是如此─ 阿健本来在一间顾问公司工作,因为旧公司与新地合作而与George 认识,但阿健没想过George对自己这个「外人」,也很乐意分享知识和经验;至于阿强则是因为旧公司接下了George居住大厦的维修工程,身为大厦法团主席的他,经常提点阿强怎么能把事情做好,令他获益良多。二人笑言,当George邀请他们加入新地时,他们想也不想便答应了,希望能延续这 段师徒关系。

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