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拉松的起源,是公元前490年,一名古希臘士兵為向雅典人報捷,拚盡從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,報信後卻過勞而死 ― 從此,42.195公里,亦成為不少長跑愛好者矢志跨越的距離 ― 工程管理部的張志平(Ricardo)也是其中之一,而且他更在兩年多時間,完成跑友們夢寐以求、跑畢「六大馬拉松」的壯舉。
與馬拉松初結緣
Ricardo與很多人一樣,接觸馬拉松前,都是參加十公里和「半馬」(21公里)賽事。「起初我只是自學,沒參加正統訓練,2014年黃生(黃植榮董事)組織跑步訓練班,還聘請專業教練,安排在週末作有系統訓練,我才慢慢掌握長跑的竅門。」
同年,Ricardo到英國旅行時,朋友知道他開始練習長跑,便說可代為報名參加倫敦馬拉松。「我起初以為朋友只是隨口說說而已,殊不知幾個月後他突然告知已成功替我報名,便硬著頭皮苦練!」人生的「初馬」突然就在跟前,Ricardo只好立刻向教練「求救」:「因為始終底子不好,訓練不足,最後只能勉強完成。」不過自此之後,他便迷戀上馬拉松。
從「初馬」到完成六大馬拉松
對一個長跑愛好者來說,完成世界六大馬拉松(波士頓、倫敦、東京、柏林、芝加哥和紐約),可算是畢生的志業。但Ricardo只花了兩年多時間便完成 ― 這並不代表「六大馬拉松」對他來說太輕易,而是見到他比別人付出更多熱誠和決心。除了不間斷的練習,Ricardo的心思都經常連繫到跑步上:「為了做出更快的時間,你自然會盡量做一些提升表現的事,例如減體重、早睡早起,注意飲食……總之生活無時無刻都有一份警覺性。」
Ricardo最初也有相約同事參賽,一路上互相支持,感覺良好。不過後來時間難以相就,他仍堅持孤身上路,完成「六大馬拉松」。馬拉松的魅力,在於像一位「人生導師」,為Ricardo帶來不少啟悟。「賽道上你總會遇到有很多視障或肢體傷殘的跑友,身體雖有限制,但他們只會想著如何克服,而不會將自己的不足無限放大,這給我很大的啟發;另外,馬拉松亦令我要從容面對成敗,因為即使賽事前準備得如何充足,但結果會受到比賽當日天氣或因身體受傷而影響,所有努力便前功盡廢。但過程比結果重要,我享受每一個賽事的周邊風景和人物。」
拉近與同事關係
除了完成比賽後的滿足感,Ricardo亦十分享受與同事練習的過程。每逢週末,Ricardo便與一班同事,隨教練到不同地方練習:「雖然大家都是業餘,但我們對跑步十分認真,願意為著共同目標一起努力、互相激勵,自然令大家的關係更加緊密。」另外他覺得跑步時腦袋最自由放鬆:「你可以盡情放空,什麼也不想;也可以趁練習思考生活或工作,讓人整理紛亂的思緒,這些好處都是從跑步中領略到。」